向建国一代致敬

thankful.jpg

上周,我陪女友人去医院探望她70多岁的老父亲。我很惊讶地发现,朋友不只照顾她年迈的父母,同时也照顾同住的年迈姑姑和叔叔。她的姑姑和叔叔都是单身人士。当我赞扬她是个孝顺的孩子时,她说,小时候家境不好,家里靠父母亲和姑姑叔叔微薄的收入凑合才能勉强生活,是大家合力把她带大的,现在该是轮到她照顾家人的时候了。她把感恩之情化作实际的行动去照顾和关爱她的家人。

从事慈善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捐献者比较愿意把钱捐给小孩,毕竟小孩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相比之下,照顾孩童比照顾老年人的回报来得大。可是,如果没有年长的一辈,怎么会有我们?

年初,当局推出一种新的优惠月票给经常乘搭公共交通的乐龄人士,价格比成人月票便宜50%,却可以让乐龄人士无限量的乘搭各种交通工具。这个宣布令我非常高兴。

当李显龙总理提出建国一代配套的概念时,我完全支持这个想法和做法。建国一代是指那些在1965年国家独立时年满16岁的新加坡人。而建国一代配套主要是帮助老年人减轻他们一直以来所担忧的医药费负担。这一代的国人,公积金和保健储蓄不多,随着年岁的增长,医药负担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忧。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建国先驱是指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以及他那一辈的政治领袖,他们制定各种政策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般的小市民,没有这方面的贡献,但是他们不屈不挠的生存毅力,在独立前后、国家最脆弱时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舍弃这片土地,这种精神让人非常钦佩。他们留在新加坡,在这里抚养了我们这一代。

我的父母亲就是在1950年代从马来西亚来到新加坡。新马分家,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之后,他们并没有离开新加坡。

那个年头的日子不好过,物质上非常缺乏,但那一代人咬紧牙关,熬了过来。后来,他们从甘榜搬到公共住屋,开始在新的工业区工作,刻苦耐劳,鼓励下一代把书念好。他们努力奋斗的目标很简单,只是希望家人和孩子的生活能够改善。

我和好些国会议员都曾向总理和副总理提出建议,希望这次的建国一代配套设计得简单一点,适用于每一个符合年龄的长者,豁免支付能力调查(means-testing),让大家都能够获益。我们也要求在配套中加入一些现金的部分。很庆幸的,我们的领袖在制定配套时,都把我们的建议考虑在内。

在建国一代配套中,政府在门诊、专科以及住院上面给予相当可观的津贴。残障年长者每年更可以得到1200元的津贴。政府也会大幅度协助他们支付终身健保双全(MediShield Life)的保费,而终身健保双全计划可以在他们有生之年,协助他们支付医药开支。

这些配套和计划肯定能够帮助我的朋友的年迈父母及家人,直接减轻她的经济负担。许许多多和她一样奉养年迈家人的年轻国人也会受惠。

我和许多国人分享建国一代配套如何让他们获益,过程中,我也收集了不少反馈,其中不少是具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必须让受惠的老年人完全了解配套,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配套。可是,仍然有一小撮抨击者冷嘲热讽,指执政党这么做是在“买选票”,对他们而言,执政党所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对的。

我只能对他们说,如果真是在“买选票”,那么,80亿元这笔庞大的数目,大可用来讨好年轻选民,或那些不到65岁的选民。

当政府实施对人民有益处的措施或政策时,我们应该认同,这对那些在公共领域服务的人来说是一种鼓舞,激励他们继续以更有创意、更大胆的方式来服务人民。如果好的措施都被抨击,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人将会非常失望,他们会觉得自己多做多错、遭受的批评也更多。

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只在医药上给予津贴以示尊重建国一代,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应该饮水思源,时刻记得自己的祖先和这个国家的建国先驱们走过的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行动上,给予我们的建国一代更多的尊重。

“我们不应只在医药上给予津贴以示尊重建国一代,而应时刻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行动上,给予我们的建国一代更多的尊重。

潘丽萍/ 萍良心说(我报)/ 2014年3月4日